將青春綻放在最愛的家鄉——記“全國優秀共產黨員”張小娟
“日復一日地上山下鄉、進村入户,我們必須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;廢寢忘食地分析貧困人口結構、分析脱貧退出的難點短板,我們必須確保扶貧工作靶向精準。我的青春,是無悔的青春……”
——張小娟獲甘南州五四青年獎章時的發言
2019年10月7日晚7時許,在隴南市兩水鎮白龍江大橋上,一輛縣融媒體中心的採訪車墜入白龍江中,人們不願相信,車輛上坐着準備回去趕報告,連飯也顧不上吃的藏鄉扶貧幹部、下鄉歸來的張小娟。江水滔滔,刺骨的江風吹起,卻再也吹不散舟曲人心頭的哀傷,這位年僅34歲,曾走遍全縣208個村,遍訪3萬多名貧困羣眾的扶貧幹部,眾人矚目的畢業後回鄉了的高考狀元,就在節日的最後一天,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藏鄉鋪滿格桑花的山坡上。
在外求學,放不下我的城馬
2008年6月,舟曲縣高考狀元張小娟從北京辭職回鄉的消息打破了寧靜的縣城。畢竟,這個“偏遠”的小地方培養出來的文科狀元大多在北京、上海、蘭州就業,自舟曲一中1956年建校以來,回到舟曲工作的,只有兩人。

1985年,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。這裏重巒疊嶂,溝壑縱橫,坡陡水急,自然災害頻發。2003年,張小娟帶着舟曲縣文科狀元的身份,去往中央民族大學求學。作為團支部的宣傳委員,她“宣傳”自己的家鄉,純淨的舟曲,九色甘南。
之後,她入職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,以高級管理人才的身份,落户北京。如同所有留在大城市的畢業生一樣,她將精緻地在這裏展開人生畫卷,穿梭在繁華喧鬧的都市,朝九晚五,相夫教子。
所有的一切開始於2018年5月12日,這一天,汶川發生8.0級大地震,震災重創舟曲。身在北京的張小娟心急萬分,這些天,她連做夢都是舟曲,她打電話問姐姐:“我是不是很自私?自己一個人在外面過好了……如果現在回來,我能做些什麼?”姐姐回答她:“在北京,你是一個洋氣的都市麗人,如果回來,就只能和泥巴打交道……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一個月後,她毅然回到了家鄉,成了立節鎮司法所的一名司法助理員。她決定再也不走了。
“縱觀妹妹的一生,每一次的人生選擇都與舟曲的重大事件有關。美麗的生命在34歲終止,但是她的選擇輝映着國家對青年一代的要求”,姐姐張小慧這樣説道。
2003年北上求學之時,她的行囊裏滿是父老鄉親塞滿的核桃和蜂蜜,還有一個寫着“國家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獎學金”的信封。她説:“我以後有本事了,會回報的……”

大二暑假,她和師兄師姐來會寧縣支教,這裏環境惡劣,可她在意的是時光短暫,能為孩子們做的事實在太少。支教結束了,她時常收到孩子們寫來的信,有一個孩子這樣寫道:“我是不會飛的大雁,如果説我是會飛的大雁,我一定帶着健健來看小娟小姨。”
從此,她的牽掛更多了一種,貧困。
在她的文章《寂寞城馬》中,有這樣一段話,“‘年輕一代’的人數佔全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,他們去外面打工,村子便空蕩、寂寞。……依照老人們的話説,他們見足了世面,可是,他們都去見世面了,村子誰來發展……”但是,她也這樣寫道,“城馬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前途,高山上有蕨菜,花椒樹在這裏長得不錯,城馬不缺水,適宜各類果樹生長,尤其是核桃。只是這些東西需要人去經營去管理,需要耐心地等待它們成長。”
回到家鄉,回報哺育我成長的地方,實現當年的承諾。“於我而言,實現我青春夢想的方式,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,做好這不平凡的工作……”
災難來臨,火線入黨上前線
2010年8月7日晚11時許,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,降雨量達97毫米,持續40多分鐘,引發特大山洪地質災害。當時的舟曲一半陷入淤泥,一半淹在水中。第二天一早,在立節鎮駐村的張小娟聞訊趕來,即刻投入搶險救災。
交通中斷,救援力量緊缺,只有戴着承擔了最為危急險重工作的“黨員突擊隊”的袖標,才能在不同區域自由走動,要救人,要到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去救人,於是,廢墟之上,張小娟立即遞交入黨申請書,莊嚴宣誓,緊跟黨旗,成為一名共產黨員,和父老鄉親一起,搶險救災。
十餘日的工作,物資發放、災情統計、防疫消毒,一不留神摔倒了,抬頭一看,旁邊竟是裹着泥水的屍體……心頭一怔,爬起來,趕緊救人。
弟弟張建平回憶:“8·8”山洪泥石流搶險救災中,每天都是很晚回家,我媽就問她,你不害怕嗎?你一個女孩子。她當時就説了,你看我有護身符,她指她自己的黨徽説,這就是我的護身符,我什麼都不怕。
立節鎮黨委在張小娟的火線入黨材料中這樣評價:“她始終衝在抗災救援的最前線,積極進行一線救援和物資運輸工作,已具備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覺悟和品質。”
堅定地,將時間交給脱貧攻堅
從立節鎮駐村幹部,到曲瓦鄉副鄉長、曲瓦鄉紀委書記,再到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,11年蜿蜒崎嶇的扶貧路,一路走來,舟曲縣19個鄉鎮、208個行政村,她聆聽3萬羣眾的心聲,因户制宜,解決每個困擾在前的難題。

在擔任曲瓦鄉副鄉長、紀委書記期間,無論工作再忙、事情再多,她都要經常到村裏去、到農民家中去,面對面開展送政策進農户、謀劃產業發展、幫助危房改造、協調解決就醫上學困難等工作。在她眼裏,小到柴米油鹽,大到各項惠農政策落實,羣眾的事沒有小事。曲瓦鄉羣眾家庭的人口、住房、收入等情況,她都瞭如指掌。人們稱她是舟曲扶貧的“移動數據庫”和各鄉鎮、各部門24小時在線的“業務聯絡員”。
在曲瓦鄉工作的日子,張小娟一邊工作、一邊思考,給工作注入了很多新元素。她為精準扶貧引入數據分析方法,因務實高效被全縣推廣。還和同事一起率先創辦全縣第一個政務微信公眾號“wei.曲瓦”,打開了黨務、政務公開的新窗口,利用新媒體,通過短視頻、短消息等方式,講解扶貧政策。策劃語音播報,每天早晨6點由駐村幹部轉發給農户,為看不懂漢字、聽不懂普通話的藏族老人制作漫畫圖解,讓扶貧幹部講給老人聽。她用自身的行動感染着身邊的每一位幹部,增強了他們扶貧的信心和幹勁。
曲瓦鄉城馬村遇到集體林政策改革、矛盾根源深、村與村之間地界等問題,各項工作無法推進,因此村黨支部被鄉黨委評為軟弱渙散黨支部,一切工作愁眉莫展之時,張小娟來到村上,下大力氣做,首先找根源,其次每家每户講集體林改革政策,不厭其煩地緩解羣眾情緒,瞭解羣眾想法,最後給村幹部做工作,統一標準。由於城馬村是自己長大的地方,就先從自己親人和朋友做工作,同意以後就挨家挨户再溝通,直到整村同意。兩個月,五十多次的入户,186户羣眾全部同意,以平等劃分實現了集體林改革。
就這樣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鄉鎮村組、田間地頭、農家院落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,在與羣眾的朝夕相處中,她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“乖女兒”、孩子們心中的“小娟姨”。
生命定格,她一直都在
幾年的光陰,經過大量的知識學習和經驗積澱,她做到了各類政策、標準、數據精準掌握、爛熟於心,不管是什麼問題,找到她就能找到答案;不管是誰打來電話,她都會耐心解答。翻開她的朋友圈,工作幾乎是她全部的生活:
2017年5月8日23:01。“立節水地(注:立節水地指立節鎮水地村),八年前是這裏的駐村幹部,當時村巷都還簡陋,房屋也是破舊。如今再來,已完全不是當時的樣貌。”
2018年10月17日20:26。“扶貧日也是個節日呀,這個節日在扶貧路上過,最有意義!”
2019年5月19日7:54。“雨適量則已。勿傷人,勿毀屋,勿摧莊稼,勿害吾蜂。”
……
2020年2月28日,經集運王app省人民政府批准,舟曲縣退出貧困縣。這一刻,如果她還在,一定很欣慰,脱貧了,鄉親們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了,可是,她已遠去,長眠在藏鄉高山上。她曾説:“我深愛的家鄉,一天天變富了、變美了、變好了,基層幹部的所有辛苦,在看到父老鄉親倖福生活的那一刻,全部變得值得。”
34年短暫的人生,正值青春芳華,額前卻頻添白髮,沒時間染髮,就把白髮擰成細綹,藏在黑髮下面,華髮早生,每每談及,她都一笑而過,或許她追求的,從來都不是貌美如花。工作忙,不能照顧生病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,她希望能來日方長。可這些,都在2019年10月7日,變成了永遠的“天人永隔”。
丈夫劉忠明記得,10月6日早上,張小娟連早飯都沒顧上吃,就從家裏匆匆出發。隨後,她和同事驅車5小時,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雪山,趕到全縣最為偏遠的博峪鎮,結束工作後在村裏住下。10月7日,又奔赴曲告納鎮大年村核查貧困户收入賬目。走訪結束已是傍晚,山路崎嶇,準備回去趕報告的她連飯也沒吃,坐着縣融媒體中心的採訪車駛向縣城的方向……
當晚,劉忠明接到事故消息:張小娟乘坐車輛途經隴南市兩水鎮白龍江大橋時,不幸墜江……在離縣城不遠的兩水鎮,這座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大橋上,劉忠明等到的,只有白龍江滔滔的江水和這一夜刺穿心肺的寒風……
出殯的消息傳開了,這位深受羣眾和鄉親愛戴的年輕幹部的離去,打濕了舟曲人民的心,在一個貧困户搬遷的小區業主微信羣中,有人發消息這樣寫到:“希望有良知的人,都去送送扶貧辦副主任,我們都知道她為我們舟曲人民做了什麼。”就這樣,十里、二十里、十公里、二十公里,甚至更遠的人們自發來到道路兩旁,目送着這位他們的乖女兒、好姐妹、小娟姨……
短暫的34年人生,她以自己對家鄉這篇熱土無盡的愛實踐着自己的承諾,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擔當,實踐着對扶貧工作的無怨無悔。人們不會忘記,在這場脱貧攻堅的偉大征程中,她年輕而堅定的足跡,不會忘記,無數個日日夜夜,她走訪各家各户的身影,不會忘記,在舟曲縣江盤鄉河南村的山坡上,長眠着一位名叫張小娟的黨的好乾部、藏鄉的好女兒。
當生命停駐在她一生奉獻、無比摯愛的藏鄉大地上,人們替她欣慰,所有的披星戴月,如今都幻化成了舟曲一個個嶄新的村落和山林。
(本網記者 馬瑞芝)
相關新聞
- 2017-01-20隴週刊(2017年 第3期)
- 2017-01-26隴週刊(2017年 第4期)
- 2017-02-10 隴週刊(2017年 第5期)
- 2017-02-17 隴週刊(2017年 第6期)
精彩推薦
關注我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