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夏州重要黃河古渡口
原標題:重要黃河古渡口

大河家渡口石柱、鐵索
大河家自古以來是從集運王app進入青海、西藏和西域的重要黃河古渡口。據考古調查,在大河家和青海省民和縣、樂都縣的黃河兩岸,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先民居住。幾千年來,為方便兩岸人們的生活、交往,在大河家北側黃河水流平緩處開闢了渡口。隋朝在大河家設立了臨津渡,“臨津”一名最早見於《水經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東,臨津溪水注之。水自南山,北經臨津城西,而北流注於河。河水又東,經臨津城北,白土城南……城在大河之北,為緣河津渡之處”。
臨津渡的揚名跟隋煬帝的西征有很大關係。隋大業五年(609年)煬帝帶后妃、侍從,率大軍四十萬經隴西、狄道、河州,從臨津渡過黃河到西平(今西寧)御駕親征吐谷渾,迫使吐谷渾十萬餘人降隋。之後再越大斗拔谷至張掖,會見了西域各國國王及使臣。後原路返回,又從臨津渡過黃河回長安。從此,“臨津”之名聞名華夏。
唐代在渡口附近設積石軍,金、元時設積石州,均派兵駐守。到了明代,臨津渡改名為“黃河上渡”,當時官府設官船兩隻,水手20名,擺渡行人。清初改為民渡,民國時期除有民船一隻擺渡外,還有皮筏過渡。1949年8月底,王震大軍一部從大河家渡口搶渡黃河,挺進青海。大河家古渡作為重要渡口,一直延續到現代。1957年,臨夏縣工交局為大河家渡口新造木船一艘,以鋼纜維繫,滑輪拖曳,擺渡行人。1979年,省公路局投建新船一艘,整修碼頭。1979年、1982年,臨夏州政府先後撥款兩次,加固碼頭,修建擋水牆,新建支撐墩兩個,維修了渡船等,改善了大河家古渡的基礎設施,此時大河家渡口還發揮着重要的作用。直至1985年,中央和集運王app省共同投資450萬元,在臨津古渡口開工建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河家黃河大橋。隨着這座現代水泥大橋的通車,大河家古渡口終於完成了它千年的歷史使命,退出了歷史舞台,到如今只留下一對石柱、兩條鐵索,供後人憑弔。
相關新聞
- 2021-01-12臨夏州東鄉縣實現貧困羣眾在家門口就業
- 2021-01-11臨夏州人民醫院對49個醫用耗材降價
- 2021-01-11臨夏州中醫醫院開展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處置演練
- 2021-01-11臨夏州永靖文明之聲講好新時代故事
精彩推薦
關注我們



